重新认识“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这一在妇女中普遍存在的疾病,其发病率在已婚已育的妇女中甚至高达40%~60%。很多女性对其感到恐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糜烂”这两个字所吓到。尽管名为糜烂,实际上它并非真正的糜烂。
宫颈糜烂,实质上是一种视觉现象。当宫颈外口的鳞状上皮脱落,被柱状上皮组织替代时,呈现出一种肉眼观察到的“糜烂、粗糙”的现象。这种现象与真正的糜烂在外观上非常相似,但并非病理改变。阴道镜下的观察揭示,这种所谓的“糜烂”实际上是完整的柱状上皮,因柱状上皮为单层,其下的间质呈红色,所以在肉眼观察下呈现出红色糜烂样的外观。
这种名不符实的命名源于宫颈的正常生理变化。女性的子宫颈分为内口和外口,内口是由红色柱状细胞组成,会分泌粘液。而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外口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宫颈糜烂。这种现象实际上与宫颈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交界移位有关。阴道镜下观察到的宫颈“糜烂”,实际上是鳞柱交界转化区。
历史上有过将宫颈糜烂称为“cervical erosion”的时期,但在近年来,随着对宫颈生理变化的深入了解,这个术语已经被淘汰。在美国的妇产科学专著与教科书中,它被替换为“宫颈柱状上皮移位(cervical ectropion)”的称呼。在我国,也已经在近年修订出版的妇产科学教科书中摒弃了原有的称呼。
对于宫颈糜烂,我们需要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和背后的生理机制。它并非真正的病理变化,只是一种视觉现象。许多女性对其感到恐惧,主要是因为被“糜烂”这个词所误导。实际上,它只是宫颈的一种正常生理变化,无需过分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