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和痛经均以实证居多
在古老的中医智慧中,闭经与痛经,这两者在辨证上都被视为实证为主的病症。它们背后的深层病因,与气血运行的流畅与否息息相关。今天,让我们一同这两者的奥秘。
一、实证的多元表现
当我们谈及实证,首先想到的是气血的瘀滞。
1. 气滞血瘀
对于闭经,它表现为气机郁结,血行不畅,导致瘀血阻滞在冲任胞宫,经血无法排出。而对于痛经,则是瘀血内阻,阻塞了经血的流通,“不通则痛”,常表现为经期小腹胀痛,经血中还夹带着血块。
2. 寒凝血瘀
寒邪侵袭胞宫,使血得寒则凝,冲任瘀阻,这是闭经的一种表现。而对于痛经,则是寒凝经脉,导致经血运行受阻,出现小腹冷痛,经色暗紫。
3. 痰湿/湿热瘀阻
在闭经的情况下,痰湿壅塞冲任,胞脉闭塞,这种情况在肥胖者中更为常见。而对于痛经,则是湿热或痰湿与瘀血互结,阻碍了经血的排出,伴有小腹胀痛,经血黏腻。
二、实证占比较高的原因
年轻女性多见实证痛经,这是由于情志不畅、寒邪侵袭等因素导致气血壅滞。经前或经期疼痛明显,拒按,经血有块。而突发闭经则多属实证,如气滞、寒凝、痰湿等阻滞胞宫。相比之下,虚证闭经多为渐进性,并伴随气血亏虚症状。
三、治疗策略
对于实证的治疗,主要原则是“通”。根据具体的证型进行选择:如果是气滞血瘀,那么需要行气活血,如逍遥散加减;如果是寒凝血瘀,那就需要温经散寒,如温经汤;如果是痰湿阻滞,那么需要化痰祛湿,如苍附导痰丸。
四、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
尽管闭经和痛经多以实证为主,但在临床治疗中,我们还需要结合舌脉、症状进行综合辨证,避免忽视虚证(如气血虚弱、肝肾不足)或虚实夹杂的情况。因为每一个身体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在治疗时,需要精细辨证,才能更准确地进行治疗。
中医的辨证治疗是一种深入、细致且富有智慧的治疗方式,它注重的是人体的整体状况,而非单一的病症。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能对中医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