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颗敏感而透明的心
那天,我下班回家,看到女儿妙妙在院子里和孩子们玩耍,她看到我时眼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我和她一边嬉戏一边和其他家长交谈。渐渐地我发现妙妙的话语少了,脸上也失去了原有的欢笑。到了饭点,我轻声呼唤她回家,她却回应道:“我不回家。”我温柔地鼓励她:“妙妙是个好孩子,我们一起回家吧。”出人意料的是,她愤怒地反驳:“妙妙不是好孩子!”我愣住了,思索着为何她的情绪突然之间发生了转变。
回想起与别的家长交谈的一幕,他们曾提及妙妙:“她脾气很大,经常在院子里哭泣。她总是那么任性,不听话。”当时,我正与妙妙在滑梯旁玩耍,以为她并未在意这些评论。我却无意中察觉,她不仅听见了这些话,而且深受其影响。随后的日子里,妙妙总是情绪低落地说:“妙妙不听话,她不是好孩子。”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小小的妙妙也有自己的自尊心和感受。我开始寻找各种机会表扬和鼓励她,慢慢地,她的笑容和幸福的感觉又回到了她的脸上。当时的妙妙刚刚两岁,话语有限,但我意识到她对语言的理解远超过我的想象。
从那以后,我开始像对待大人一样与妙妙交流,慎言慎行。在她身边时,我会向朋友夸赞她的优点:“妙妙非常爱干净,玩具总是摆放得井井有条。”这样的正面反馈让我发现,她也在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不仅自己整理玩具,还鼓励家中的其他成员这样做。孩子的内心如同玻璃般敏感透明,我们的言语无形中塑造着她的品格。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大约从1岁到1岁半开始,他们开始发出有意义的音节。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却更早地发生,早在6~8个月时就能通过语言理解做出反应。许多家长可能认为孩子的语言表达尚未成熟,无法理解大人的对话。但妙妙的经历提醒我们,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不容忽视。我们的言语和态度都会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中。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不要轻视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也不要以成人的视角俯视他们。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像对待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人一样与他们交流。因为我们的言语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例如,许多孩子可能因为父母对幼儿园的而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价环境、事件以及我们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和影响。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塑造他们性格的重要因素。当我们以平视的视角与孩子交流时我们才能真正洞察他们的语言发展、个性气质和心理成长从而给予他们积极的影响和支持。儿童世界的丰富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俯视只会让我们错过太多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精彩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