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大一新生报到被当成家长
近日,一则关于一名年龄达三十六岁的新生入学被误认为家长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这一看似偶然的乌龙事件,却折射出深刻的社会问题,同时为我们重新审视成人教育以及普及终身学习理念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大学被视为青春期的专属阶段。由于教育部数据显示普通本科新生的平均年龄长期稳定在十八至二十岁区间,使得高校工作人员在面对年龄稍大的新生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当周浩(化名)这位三十六岁的壮年出现在迎新现场时,工作人员惯性地将他归为家长群体,这种误判背后其实是社会时钟理论在悄然发挥作用人们习惯于在特定年龄完成相应的人生阶段任务。
这种认知偏差实际上揭示了教育系统对年龄因素的忽视。高校的迎新流程设计、宿舍分配制度乃至课程安排,大多以适龄学生为服务主体,缺乏对成人学生的特殊考量。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一书中提到的观点在此得以印证,那些非传统年龄求学者往往需要进行身份管理,以应对外界异样的眼光。
周浩并非孤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选择重返校园深造。这些被称为“非传统学生”的人群通常面临多重困境,如经济压力、家庭责任和社会认同危机等。他们的优势同样显著。美国教育委员会的研究显示,大龄学生的学业完成率相较于传统学生更高,而他们的职场经验也使得他们更明确学习的目标。周浩的实例便是一个生动的证明,车间里的摸爬滚打让他更明白自动化专业的意义所在。这种实践经验与理论的结合正是高等教育所稀缺的宝贵资源。
面对这样的社会趋势和教育需求变革,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和日本的放送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它们的教育体系能够容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并提供适合成人学习的环境和资源。相较之下,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数的下降反映了现行教育体系在适应性上的不足。为此,我们需要从政策、高校和企业三个层面进行变革:政策层面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工作经历兑换学分;高校层面建立成人学员支持中心并提供弹性学制和育儿帮扶;企业则应将员工的继续教育投入纳入税收抵扣范围。
教育心理学家诺尔斯提出的成人教育学原则强调了成人学习者的自我导向、经验依托和问题中心特质。当高校迎新处的老师能够自然地询问每一位新同学的身份时,这将成为教育包容性提升的重要标志。年龄从来不是教育的边界,而是认知进化的刻度。教育应当滋养每一根向阳的枝桠,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有机会继续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