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回应卖20元芹菜被罚6万6
一、官方承认处罚存在不当之处
陕西省市场监管部门最近正式承认了一起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行政处罚存在“过罚不当”的问题。他们明确指出,在某些情况下,行政处罚的力度与违法行为的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并不匹配。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小微市场主体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国务院督查组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指出此类处罚现象影响了小微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甚至出现了“类案不同罚”等执法不规范的现象,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
二、整改措施的实施
为了纠正这一不当现象,陕西省已经部署了全省范围内的整改行动。此次行动将重点核查“过罚不当”和“类案不同罚”等问题,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公平的审理。榆林市榆阳区市场监管局也被要求重新审视相关案件,制定更为合理、人性化的整改方案,进一步优化执法标准。
三、深入了解案件背景
这起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其违法事实清晰明了。涉事芹菜经检测,农残超标,且商户无法提供必要的进货票据及供货方资质,显然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关于进货查验义务的规定。而处罚的依据则是《食品安全法》第124条,虽然对经营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最低罚款额度为5万元,但本案罚款6.6万元仍在法定范围内。
四、社会的反响与舆论关注
这起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舆论普遍质疑处罚力度是否过重,有商户甚至表示需要卖出约3.3吨芹菜才能挣回罚款,这无形中也凸显了小微市场主体的生存压力。对此,国务院督查组明确表示,执法需兼顾力度与温度,应当为小微主体创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五、后续动态及期待
截至2022年8月底的消息,陕西省已启动案件复核程序,并承诺优化自由裁量基准,以避免类似的争议性处罚。对于涉事商户的具体罚款调整情况,目前尚未公布。公众对此充满期待,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真正听取民意,公正处理此事,为小微市场主体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