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环保一刀切
中国在环保领域坚决反对“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已经形成了制度性的规范。通过分区管控、分类施策、优化监督等策略,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以下是具体的措施与实践:
一、精准分区分级管控
全国已划定数万个环境管控单元,以“三线一单”制度为基础,即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准入清单。这一制度确保了每个环境单元都有对应的环境管理清单,避免了统一尺度下的“一刀切”。特别是在对长江两岸化工企业的整顿搬迁中,结合区域特点实施差异化治理,既保护生态环境,又推动产业升级。
二、分类施策与灵活管理
对于工业园区和企业,禁止对达标园区和企业随意要求停工停产。需要整改的,采取“一园一策”“一厂一策”的灵活方式。对于传统优势产业,也实行分类施策,不搞集中停产,而是对不达标企业限期整改。简化审批流程,对小微污染项目免予环评,直接纳入排污许可管理,优化营商环境。
三、规范监督执法行为
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对守法企业以非现场执法为主,减少现场检查,避免干扰正常经营。严格控制问责泛化,禁止以问责代替整改,防止滥用问责机制。
四、市场机制驱动减排
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燃煤发电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实施,区分情形监督帮扶企业,推动达标排放。这些以市场机制驱动的措施,既实现了减排目标,又支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警示与教育意义
山西太原因“禁煤一刀切”被督察组批评,而山东临沂因突击关停企业被点名整改。这些案例警示我们,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和层层加码整改是不可取的。生态环境部强调,要通过科学制度设计、精准执法和市场机制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这些措施与实践展示了中国在环保领域的决心与智慧,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