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链中国:建新链 (2)
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大背景下,中国正成为外资企业与本土产业融合的关键舞台。外资企业通过新建供应链、深化技术合作及布局新兴领域等方式,与中国产业形成了双向赋能的崭新格局“建新链”。
一、投资增速与结构变革
进入2024年,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持续增强。在短短的前四个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便达到了惊人的16,805家,同比增长近19.2%。投资焦点已逐渐转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物流及数字化研发等高端制造领域,构建了一种“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投资新模式。
二、产业链重塑的生动案例
1. 汽车产业的华丽转身:德国莫索夫集团在上海设立的亚太业务中心,不仅推动了本地车企如上汽名爵、比亚迪等向欧洲出口汽车,也实现了从“进口组装”到“反向输出”的产能合作模式的转变。
2. 研发中心的本土化进程:德莎胶带获得了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认定。他们投资数千万欧元建设智能工厂,不仅提升了本土生产能力,还将中国的创新经验输出到全球其他区域。
3. 供应链网络的优化升级:外资企业通过“本地研发全球应用”的模式,协助中国制造企业突破海外市场技术壁垒。德莎胶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帮助汽车企业解决了出口产品的认证难题。
三、战略合作的崭新特征
外资企业在华合作强调开放技术共享与公平贸易规则。德国企业代表坚决反对“脱钩断链”,主张通过技术竞争和价格优势实现共赢。这种共赢理念在重大项目中尤为显著,如2025年公布的第八批重大外资项目,包含15个工程,计划投资超过330亿美元,涉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石化一体化等战略领域。
总体来看,“建新链”趋势揭示了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枢纽”转型。外资企业通过嵌入中国产业链,不仅获取了市场增长的红利,也推动了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优化升级。这不仅彰显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核心地位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