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为什么说“多事之秋”呢?
秋,这个被赋予多重含义的季节,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多事之秋”。在这金黄色的时光里,承载了太多深沉的意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
我国古代执政者偏爱在秋季发动军事行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他们选择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把握秋天的时机获取军事利益。秋天的军事行动频繁,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也成为了“多事之秋”一词的最好注解。
不仅如此,“多事之秋”还与我们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紧密相连。秋天,那萧瑟的景象常常引发人们的忧愁情绪。古人曾言,“愁”字就是人们心中的秋。秋天的草木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进入沉寂的冬眠状态,这与人的年老体弱、风烛残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触景生情的感觉,使人们为秋天的到来而伤感。
刘禹锡的诗歌中描述了秋风送雁的凄凉景象,辛弃疾的诗则道出了秋天带来的无尽愁绪。秋瑾的绝命诗更是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凉笔触,表达了人们对秋天的深深忧虑。现代医学也对此进行了解释,秋季特定的天气状况与人体内的生理反应相结合,导致了人们消沉抑郁的情绪。
“多事之秋”这一说法,更是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切身感受和认识。作为农耕民族,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气候的恩赐。秋天农作物逐渐成熟,却常常遭遇阴雨天气,影响作物成熟,造成品质下降。秋雨连绵更是严重妨碍了人们的收获,甚至毁掉即将丰收的庄稼。这种多事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关乎一家人的生计。遭遇秋季灾害,人们往往无法补救,甚至不得不背井离乡。“多事之秋”确实是充满危机的时刻。
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感受到了文人的悲秋情怀,也体验了农民的艰辛与忧虑。多事之秋,确实是中国人最忧愁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