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野老
杜甫的这首唐代诗篇,描绘了一幅江边野老的悠然画卷。
江岸回曲,竹篱茅舍,诗人正悠然欣赏草堂前的江景。柴门虽歪斜,却仿佛迎接着大江的流水,透出一种随性的闲适。
澄潭之下,渔人正忙着下网捕鱼,欢声笑语回荡在百花潭边。商船映着晚霞的余晖,纷纷靠岸,呈现出一幅和平宁静的江村景象。
在这宁静之中,诗人却心系远方。那漫长的路途令人悲叹,剑阁的失守让归路断绝,整个局势危急万分。诗人仿佛自己就是那浮云般的漂泊者,无法找到归途。
洛阳的失陷,让诗人心中充满了忧虑和哀伤。而西北方的吐蕃更是虎视眈眈,蜀中也难逃战乱的危机。秋风吹过城阙,画角声哀转凄凉,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悲怆之情。
这首诗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前半部分描绘出江村图时,诗人似乎已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然而后半部分则透露出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诗人的闲适放达,实际上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超脱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的关切。
这首诗写于上元元年(760年),当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生活虽然暂时安定,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深深挚爱。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无论是江水、渔人、商船、长路、片云还是城阙画角,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悲怆的画卷。整首诗在质朴自然的语言中流露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生活的感慨。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原创版权,请告知以便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