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与谯周有何关系?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蜀汉名士谯周,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他被誉为蜀中孔子,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父亲谯岍的熏陶,勤奋好学,涉猎广泛,不仅精通各类经书,还对天文有着深厚的造诣。
谯周,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人,后来成为蜀地大儒之一。他的学生中有像陈寿、罗宪等杰出人才。建安十九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谯周便跟随刘备,成为其帐下的一员。公元223年,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而谯周则被任命为劝学从事。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时,谯周不顾朝廷诏书前往奔丧,他的忠诚和学问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建兴十二年,他成为益州学者之首,专心研学。当刘被立为太子后,谯周被调到太子府。他看到刘禅沉迷享乐,便上书引经据典劝谏,展现了他的忠诚和担当。他被转任为中散大夫。
延熙二十年,谯周写下了《仇国论》。当时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连年对魏国发动战争。谯周认为蜀国国力较弱,讨伐他国是徒劳无益的,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国力。他的观点展现了对国家深切的关怀和对民生的重视。姜维的北伐最终并未停止,而谯周的事后建议被重视,他因此被升任为光禄大夫。
谯周的一生撰写了许多学术著作,如《论语注》、《古史考》等。当司马昭决定发动战争时,谯周的建议使刘禅选择了投降。魏景元五年,司马昭因谯周的劝降有功,封其为阳城亭侯。司马炎称帝后,虽多次催促谯周前往洛阳任职,但他在生病后选择留在汉中。最终,谯周在泰始三年因病请求归乡,虽被司马炎拒绝,但他的事迹和贡献被后人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同时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位蜀汉官员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贡献,感受他的忠诚、担当和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