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是什么意思,封建社会的基础含义是什么?
“封建”一词的起源,其实并不简单。最初,它意指“封土地建诸侯”,那时封建社会刚刚萌芽。有人误以为秦始皇废除井田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就意味着封建社会的终结,但实际上,真正的封建社会形态远比这要复杂。
近代对于封建社会的定义,主要源于马克思的见解。在马克思的阐述中,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下,土地是核心资源,农民依附于土地,为地主劳作,却鲜有土地所有权,绝大部分劳动成果都被地主占据。可以说,封建社会较奴隶社会有所进步,农民拥有了一定的个体经济空间,但他们的人身自由仍然受限。
那么,封建社会究竟如何定义?又是谁提出了这一概念?
封建社会,顾名思义,是在封建制度下的一种社会形态。这里的“封建”,并非我们常说的封建思想或者封建习俗,而是指封土地、建诸侯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国王或君主会赐予土地给诸侯或地主,形成上下的从属关系。农民和农奴则归属于土地主。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西周,终于春秋末期。但将解放前的时间都统称为封建社会,其实并不准确。
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法律和社会结构的观察与研究。他们基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提出了这一学术名词。而封建社会的特征,就是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只有少量或无土地,只能为地主耕种,其劳动成果大部分被地主占有。
从历史角度看,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我们对封建社会的理解,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更好地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