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诸葛亮临死前这个计谋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的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背后隐藏的深意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罗贯中笔下的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奇门遁甲,曾为刘备出谋划策。而关于诸葛亮生前的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一传言背后的故事发生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其子刘禅的时期。由于政务繁重,加之历史公元234年的北伐征战,他的身体逐渐衰弱,最终在军营中病倒。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推算自己的命数,并决定使用“七星灯续命法”。由于魏延的闯入,七星灯熄灭,诸葛亮意识到自己的寿命已到。
在诸葛亮留下的信中,他安排了身后事,其中就包括了对安葬的特别指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那么这一计策究竟有何意图呢?
有人认为,诸葛亮此举是为了隐藏自己真实的埋葬之地。在三国乱世之中,许多人对其恨之入骨,他生前无法报复,死后可能会对其墓穴进行破坏。而且,诸葛亮深知蜀汉可能难以抵挡曹魏的进攻,因此他希望能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安息。
除此之外,诸葛亮也要求墓中不要有陪葬品,这是为了防止盗墓贼的侵扰。历史上有许多枭雄曾组织兵马专门盗墓,如董卓、孙权以及曹操。若诸葛亮的墓中有大量陪葬品,必然会引起贪婪之人的觊觎,导致墓被盗掘。
结合现实来看,虽然有人传说诸葛亮用自己的计谋为其死后寻了一处“安息地”,但实际上他的墓地就在定军山勉县,武侯墓的来源也较为清晰。这一民间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
无论如何,诸葛亮的一生都被誉为“多智而近妖”。他在生前为了隐藏自己的墓地费尽心思,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谋略。这一计策也成为了后人对于诸葛亮聪明才智的赞誉和传颂。他的聪明才智、忠诚和勇气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