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和阴历的区别,阴历、阳历的由来是什么?
在中国的历法传统中,有着几种不同的历法体系,每一种都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阳历”也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为基础,这种历法被西方各国普遍采用,故又被称为“西历”。自民国元年始,我国也开始使用阳历,称之为“国历”或“新历”。
而这其中,“公历”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46年,由罗儒略恺撒创立,后于公元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历高利十三世修订,形成了今日通行的“公历”。而我国在民国元年也开始采用这种历法。
再来看“阴历”,也被称为“太阴历”,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配合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实际上,这是一种阴阳合历。在民国纪元年之前,我国采用的是这种历法,称之为“旧历”或“农历”。阴历的历史上还存在多种版本,如秦建亥、周建子、商建丑、夏建寅等。
关于阴历,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我国古代太皇氏制定了干支,伏羲氏作了甲历,黄帝命大挠作甲子,太昊氏设正历等等。这些传说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文、时间的探索和敬畏。
“阴历”主要是以月相变化为周期的时间单位,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太协调,因此逐渐被淘汰。但至今仍有少数国家仍在使用这种历法,主要是与宗教原因有关。至于当今人们习惯所称的“阴历”,实际上是指“阴阳历”,也就是以朔望月为历月依据,同时设置了闰月及二十四个节气,使历年的长度等于回归年。这种历法比单纯的阴历更为优越,是我国夏朝时就开始使用的历法,因此也被称为“夏历”或“农历”。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民间长期以来的习惯称呼,“阴历”和“阴阳历”常常被混淆。这些不同的历法体系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天文、时间的探索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