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宣布禁用中国公司产品
近年来,立陶宛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产品实施禁令,其政策展现出多变和政治导向的特性,主要涉及以下几大事件:
一、安检设备禁令风云(2021年)
立陶宛在2021年2月针对中国同方威视的机场设备实施了禁令。理由是“可能泄露数据”,这一决定使得双方先前达成的采购合同化为乌有。对于这一禁令,立陶宛并未提供确凿证据,而仅仅是基于推测。
背景方面,有传闻称美国是推动这一禁令的幕后黑手,立陶宛此举更像是向美国示好的政治姿态。后果则是同方威视强烈抗议,指出其设备并无数据收集能力。立陶宛选择了价格更高的美国供应商,引发了市场竞争公平性的质疑。
二、无人机禁令与政策的摇摆(2022-2024年)
立陶宛在2022年12月宣布,公共部门和国防领域禁止采购中国无人机。这一决定是基于减少对“不受信任国家”的依赖的考虑,同时还将俄罗斯、白俄罗斯的无人机列入了黑名单。
由于本土无法生产无人机零件,立陶宛在2024年4月通过修正案,允许进口中国的硬件零件用于国防等领域。这一修正案反映了立陶宛在强硬政策面前的无奈。尽管如此,中国软件仍被禁止在立陶宛使用。
三、政策背后的动机
立陶宛的对华产品禁令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地缘政治考量密切相关。多次禁令与美国施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立陶宛通过对华采取强硬态度,换取了美国的支持。例如,在禁用同方威视后,美方公开称赞其决定。
这种政策反复暴露了立陶宛产业链的短板。无人机禁令迫使立陶宛依赖外部硬件进口,凸显了其自主生产能力的不足。这也反映出立陶宛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选择,使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立陶宛对华产品禁令是在地缘政治考量和自身能力不足的背景下产生的矛盾选择。其政策的实效性及可持续性备受质疑,立陶宛需要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