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课堂笔记
彭荆风:边疆的梨花与雷锋精神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这位出生于1929年的江西萍乡作家,以边疆民族生活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其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以及电影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他的创作风格注重人性温情与互助精神的刻画。
二、写作背景
1977年秋,彭荆风响应党中央“学习雷锋精神”的号召,从云南深山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驿路梨花》这篇小说,源于一个供旅人歇脚的小茅屋,以及边疆人民自发维护茅屋的善举。这个故事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
三、关键词
1. 修葺:意为用茅草等修缮房屋。
2. 驿路:古代用于传递文书或商旅往来的道路,文中指深山中的道路。
3. 折损:因过于尊重而使人承受不起,常作客套话使用。
4. 恍惚:形容夜色或其他事物的模糊不清。
四、课文结构一览
1. 发现小茅屋
在暮色中的深山中,旅人们的焦急心情被烘托出来,小茅屋的出现成为意外的惊喜。
2. 投宿与猜测主人
屋内的生活物资暗示了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对主人身份的种种猜测。
3. 瑶族老人的叙述
通过瑶族老人的叙述,揭示了茅屋主人的身份以及背后的故事。
4. 真相的揭示
梨花妹妹的出现,讲述了茅屋的来历,点明了主题“驿路梨花处处开”。
五、深入
1.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描绘山峦的层叠和暮色的苍茫,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旅人的焦虑情绪,为后文的情节铺垫。
2. 小茅屋主人的象征意义:他们不仅仅是单一的角色,更是边疆人民“雷锋精神”代代传承的象征。
3. 标题的双关含义:标题中的梨花不仅指自然界中的梨花,还象征着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如梨花般纯洁、绽放不息。
六、写作手法分析
1. 悬念与插叙的运用:通过“寻找主人”设置悬念,逐步揭开茅屋的历史,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2. 象征与对比的手法:深山环境的险恶与小茅屋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人性的光辉。
3. 细节描写:对茅屋内部物资的细致刻画,突出了主人的善良与细心。
七、主题思想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不仅歌颂了边疆人民的朴实与互助精神,还揭示了“雷锋精神”在平凡生活中的延续。作品传递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展现了人性之美。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可以结合情节图来辅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