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低压高比高压高更危险更难治?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群体日益壮大,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高血压的形成原因多元且复杂,与人们的饮食起居、药物使用、环境状况以及情绪波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对于这样的健康问题,我们的重点应放在预防上,尽量避免血压问题的出现。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被称为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主要是指动脉血压。当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会急剧升高,在收缩中期达到峰值,此时的动脉血压被称为收缩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压。而当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则称为舒张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低压。
关于低血压与高血压的对比,实际上低血压可能比高血压更加危险。因为低血压容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心跳过速以应对压力,进而加重心脏负担,可能导致心脏病突发。长期的低血压还可能触发高血压基因的表达。低血压意味着器官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而高血压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调节机制在起作用,通常不会存在健康隐患,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为什么血压会升高。
血液的流通需要一定的血压,就像水压一样,以确保血液能够抵达全身各处提供养分。但如果血管管道变窄、血液变稠、血管弹性减弱,就会影响血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血压正常也可能无法满足全身的营养需求。于是,身体会自动提高血压,加快血流速度,以满足全身的营养需求。此时如果服用降压药,可能会与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产生对抗,导致终身服药的困境。真正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从内部调理开始,比如提高血管弹性、清洁血管壁垃圾、降低血液粘稠度等。当血流恢复正常时,身体就不需要再提高血压了,高血压自然也就得以缓解。我们应该关注身体的内部环境,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来维护血压的平衡,这才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