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中右痛经文学
王左中右对于“痛经文学”现象的批判,在一封致出版商的公开信中得以全面呈现。这封饱含深情的信件后来为《见字如面》节目所选用,并在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以下是关于此事的梳理:
一、定义与特征
作者所指的“非主流痛经文学风”,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媚俗化包装。其典型特征如下:
1. 滥用如“烟花散尽”、“半城烟沙”等矫揉造作的词汇,刻意制造一种文艺的假象。
2. 将严肃文学作品强行套用青春疼痛文学的标题风格,例如将鲁迅的经典文集冠以《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之类的名字。
3. 刻意营造一种“45度角仰望天空”式的伪文艺氛围,追求一种无病呻吟的文学审美。
二、具体案例
在这封信中,作者列举了多个被“糟改”的书名实例,如:
沈从文的经典作品被改名为《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蒲宁的作品被改成《我的青春是一场烟花散尽的漂泊》;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被包装为《乱世浮沉,谁与我心向黄昏》;
《水浒传》更是被改为《且试天下,尽管明日又天涯》。
三 批判核心
作者深刻指出,这种营销手段的本质是对经典的“亵渎”。其通过以下手段来博取眼球:混淆文学价值与网络爽文审美;使用如“帝王歌姬”、“红尘往事”等标签,误导读者对严肃文学的认知,使其沦为“葬爱文学”的代名词。
四、传播影响
这封公开信最初于2019年5月8日发布,而后在《见字如面》第四季的播出(2020年3月)中引发广泛热议。微博上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千万。虽然完整的信件并未在网络公开,但其核心内容可以通过《见字如面》节目的片段以及多家媒体的转载报道得以综合还原。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纯粹性和文学的尊严,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王左中右的公开信,无疑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