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中医怎么诊断病因
中医对痛经的辨证诊断,是一种富有的医疗智慧,通过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深入病因。以下为痛经的五大常见病因及其生动的诊断描述:
一、深入了解主要病因病机
1. 气滞血瘀
当女子情怀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血无法顺畅流通,形成血瘀。症状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犹如痛楚被拒绝按压,经血颜色紫暗并伴随血块,血块下来后疼痛减轻。乳房胀痛、烦躁易怒也是此症状的表现。
2. 寒凝血瘀
寒邪侵入胞宫,使血液因寒冷而凝结,运行不畅。症状呈现为小腹冷痛,同样拒绝按压,得到热敷后疼痛减轻,经血量少且颜色暗淡,患者常有畏寒肢冷的感觉,舌苔呈现白腻。
3. 湿热瘀阻
湿热之邪与血液相搏,在胞宫中形成瘀阻。症状表现为小腹灼热疼痛,经血黏稠并带有臭味,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腻。
4. 气血虚弱
气血不足,胞宫失去濡养,“不荣则痛”。症状表现为经后小腹隐痛,喜欢按压,经血颜色淡而质地稀薄,患者感到乏力头晕,舌淡苔薄。
5. 肝肾亏虚
肝肾精血不足,冲任亏虚导致痛经。症状为经后小腹持续隐隐作痛,伴随腰膝酸软,经血量少且颜色淡,舌红少苔。
二、明晰诊断依据
舌象:舌紫或存在瘀斑暗示血瘀;舌淡表示气血虚;舌红少苔则提示肝肾亏虚。脉象:弦涩表示气滞血瘀;沉紧显示寒凝;细弱则指示气血虚。疼痛特点:拒绝按压多为实证,如血瘀、寒凝;喜欢按压多为虚证,如气血虚。
三、辅助判断要点
若痛经伴随月经推迟、畏寒肢冷、腰腹冷痛等症状,需考虑寒邪内侵的可能性。体质因素也是诊断的重要参考,长期嗜食生冷或居住潮湿环境的人更易遭受寒湿凝滞。
中医诊断痛经,需要的是全面的患者信息,结合四诊合参,明确病因,方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其中的智慧与经验,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人体自身的奥秘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