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突破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多种药物如丹那唑、内美通、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gnrh(如戈含瑞林)、以及米非司酮等相继应用于临床,展现出了肯定的治疗效果。

一、丹那唑与内美通
丹那唑与内美通是较早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药物。丹那唑为17α-乙炔睾酮衍生物,内美通则是去甲睾酮衍生物。二者均在月经的第1-5天内开始服用,对于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具有显著效果。这两种药物因具有雄激素作用,可能会促进蛋白质合成和体重增加。它们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有可能导致肝功能指标sgpt升高。部分患者因此出现不良反应,不得不中断治疗。
二、戈含瑞林
戈含瑞林是一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当它与垂体内的gnrh受体结合后,能抑制卵泡发育和排卵,显著减少血雌激素水平,达到绝经期水平。长期使用者,异位子宫内膜会逐渐萎缩。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类似更年期症状的雌激素缺乏,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常采用“反加疗法”或“垫背疗法”来减轻副作用。但此药物同样可能增加体重并损害肝功能。
三、米非司酮
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它能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阻断孕激素的作用,从而抑制卵巢功能,引发闭经并使异位子宫内膜萎缩。临床观察表明,米非司酮与丹那唑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疗效相当,症状的缓解率均在90%以上。米非司酮在体重增加和肝功能异常方面的副作用明显低于丹那唑,治疗期间阴道不规则反应的发生率也与丹那唑相似,显示出其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优势。
这些新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更多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药物问世,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