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
一、概念解读
在世界的本源时,我们将其归结为自然科学中的原子,即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当我们谈论唯物主义哲学时,广义上它是指运用自然科学观点来解释宇宙本质的一种哲学体系。而在狭义上,它特指16至18世纪西欧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这一形态也常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二、核心特性
1. 机械性:这一哲学形态将一切运动都看作是机械运动,就如同霍布斯将人的身体比作精密的钟表结构,或者拉美特利所提出的“人是机器”。
2. 形而上学性:它倾向于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世界,其思维方式好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 不彻底性:虽然它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解释历史变迁时却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它被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三、历史贡献与影响
这种哲学形态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为基础,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坚定地认同物质的第一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铺垫。
四、主要局限与缺陷
尽管这种哲学形态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依然存在明显的局限和缺陷。
1. 物质观上的局限:它将物质简单地等同于原子,忽视了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方法论上的困境:它难以解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复杂联系,特别是在解释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发展规律时显得力不从心。
3. 实践指导的不足:由于它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难以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有效理论工具。
这种哲学形态是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机械论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最终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超越。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克服了它的局限性,而且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广泛的适用性,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