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门炮排1公里 (2)
天雷操演重炮射击演练背后的战术争议与装备短板
在2022年8月11日的“天雷操演”中,一场重炮射击演练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与热议。在那场演习中,40门155毫米牵引式火炮沿屏东枫港海岸线布阵,绵延一公里。这一战术部署随即遭到了战术合理性的质疑。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事件的核心要点。
一、战术部署争议
阵地暴露风险:在现代化战争的语境下,这40门火炮在无遮蔽的线性排列无异于暴露于敌方精确制导武器的攻击之下。军事分析人士纷纷指出其危险性,更担忧弹药集中堆放可能引发的二次爆炸风险。
实战意义薄弱:虽然宣称通过此次演习展示了反登陆能力,但细看演习科目,如“坐滩线火歼”、“反击支援射击”,其实战战术仍显得传统且缺乏应对现代化立体打击的有效防护措施。
二、装备性能短板
老旧火炮系统:备受瞩目的T-65式炮其实是台湾仿制自美国二战时期的M1炮。其最大射程仅达15公里,这样的性能在现代战争中显然已经“老掉牙”。
火力代差悬殊:对比解放军远程火箭炮超过300公里的射程,这些火炮在实战中的威慑力大打折扣。它们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慑,但在实际战术价值上显得捉襟见肘。
三、舆论反应
岛内民众嘲讽:此次演习被岛内民众质疑为“作秀”。台媒所渲染的“炮声隆隆”与民众的实际情况感知形成鲜明反差,甚至引发网民调侃称其为“安慰剂式表演”。
时机敏感:此次演习正值解放军台海联合军演结束后不久,这一时间点无疑使演习显得更像是一种政治壮胆行为。与此台湾“中科院”试射导弹的动作更引发了外界对区域局势可能升级的担忧。
此次事件不仅揭示了战术思维与现代化战争要求的严重脱节,更暴露了军事装备上的巨大短板。演习的实际军事价值有限,但其在舆论场上引发的热议与反思却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