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不CITY走红
一、起源与扩散
一种名为“City不City”的趣味表达,其源头可追溯到2024年6月。当时,美国博主“保保熊”在中国拍摄的一段短视频中首次运用这一表达方式。在这段视频中,“保保熊”与其妹妹进行对话,夸张地提问“上海City不City啊?”并得到了“好City啊!”的回应。这种魔性的对话方式迅速引发网友模仿,成为一时热门。起初,这一表达用来形容某地的“城市化、洋气”特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形容事物“新颖、刺激”的泛化形容词,是中英文融合的产物。
二、走红的原因
“City不City”之所以迅速走红,其背后有多重因素的推动。中英混杂的句式降低了中外网友的理解门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并在全球化语境下展现出语言创新的活力。中国的过境免签政策也对此起到了助推作用。72/144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覆盖了54个国家,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来华体验,催生了更多类似“保保熊”的旅行内容创作,形成了传播裂变。官方互动也加速了其走红。2024年7月,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主动提及此梗,并强调“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为其赋予了官方背书。
三. 社会影响
“City不City”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现象。它成为了“中国游”热潮的标签之一。随着旅游热的持续升温,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成为热门目的地,“City不City”成为这一趋势的生动写照。这一表达还体现了中国的开放形象和文化价值。它入选了《咬文嚼字》2024年十大流行语,并被外媒纳入“中国国际传播年度热词”,成为展示中国开放形象的文化切片。从时间线来看,这个梗在2024年6月诞生,随后在同年7月达到热度顶峰,并在12月入选年度流行语榜单。至今(2025年3月),它仍然作为城市文化讨论的常见引述对象。这一表达方式的流行,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演变和创新,也展现了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开放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