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网红教授论战张雪峰
新闻学专业价值的论战:张雪峰与高校教授之间的观点碰撞
一、背景聚焦
近日,张雪峰多次公开对新闻学专业的未来前景提出质疑,其尖锐的言论如“若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等,迅速引发广泛讨论。这一言论不仅在公众间引起热议,更在学术界,特别是新闻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持久的价值论战。
二、教授们的回应及观点
1.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
邹教授认为张雪峰的言论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过于担忧其影响力。他强调新闻传播专业的存亡更多依赖于其自身的实力和表现,而非外界的评价。邹教授提倡“反思问题但不必轻信结论”,呼吁公众理性看待专业选择,坚信学生和家长会有明智的判断。
2.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
张小强教授对张雪峰的言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称其“害人不浅,误导公众”。他强调新闻学专业的独特价值,指出其兼具文理优势,就业方向广泛,包括公务员、国企、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以实际毕业生就业数据为例,张教授反驳了张雪峰的质疑,并分享了自己学生在主流媒体、国企或考公的成功案例。他指责张雪峰“吃着传播的饭,砸着传播的锅”,认为其作为自媒体从业者本身依赖传播学的红利。
除了上述两位教授,论战还涉及双方对“学术成果与市场实践脱节”问题的争论。张雪峰曾以学术成果如粉丝量、流量等质疑新闻学教授的行业影响力,而张小强教授则强调科研与网红不可相提并论。
三、张雪峰的核心立场
张雪峰基于广泛的就业现实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大部分新闻学毕业生并未从事本行业工作,传统媒体的衰退导致新闻学专业的价值下降。他主张普通家庭应优先选择那些更“能吃饭”的专业,更强调个人责任而非学科理想。他也对学术界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以自身的影响力如粉丝量等为例,批评新闻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四、论战的影响与舆论分化
这场论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众态度各异。部分网友支持张雪峰的“接地气”建议,认为他打破了信息壁垒,为普通家庭提供了实用的建议。也有反对者认为他的言论过于片面,加剧了社会对文科专业的偏见。
在学科内部,邹振东教授呼吁新闻学专业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张小强教授则建议普通院校调整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摆脱“新闻”的标签束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传播技能。
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实用主义”与“学科价值”的激烈碰撞。它不仅反映了公众对高等教育就业导向的焦虑,也暴露了新闻传播学科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困境。张雪峰与教授们的观点对立,为我们理解新闻学专业的选择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