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荷兰小伙回四川认亲
一、背景与早年经历
在1994年的一个冬日,苟永明(原名高庆松,小名高洋)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那时,他只有三岁,随着父母从江苏徐州到四川探亲。在成都火车站,年幼的苟永明在一次疏忽中走失了。父亲购票时,母亲因看管行李疏忽导致了他与家人的分离。失去亲人的痛苦和陌生的环境让他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迷茫之中。幸运的是,不久后他被送往了福利院,并在这里被取名为“苟永明”。
在福利院里,苟永明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在他四岁多的时候,命运再次为他带来了希望。一对善良的荷兰夫妇收养了他,他跟随养父母来到了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在新的环境中,苟永明努力学习,最终完成了博士学位,并在加拿大找到了工作。虽然远离了故乡,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
二、寻亲历程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苟永明的内心始终燃烧着寻找亲人的渴望。从2007年到2016年,养父母三次带他回到四川寻找亲人,但由于线索有限,始终未能找到。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他自学中文,通过“宝贝回家”平台发布寻亲信息,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寻找家乡的线索。他们推测,家乡可能在四川的德阳、绵阳等地,然而长时间的寻找依然没有进展。
在漫长的等待和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在2023年10月,通过DNA比对确认了身份。他的生父是江苏徐州人,而生母则是四川米易县人。令人遗憾的是,生父已经去世多年。
三、认亲过程与后续
在确认了身份之后,苟永明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2024年2月11日,农历大年初二,他回到了四川米易县与亲人相认。与生母相见时,母亲短暂地恢复了清醒,紧紧抱住儿子痛哭。这份久违的母爱让他倍感温暖。
认亲后,家庭给予了他补偿和情感上的支持。叔叔将老宅的拆迁款交给了他,并表示这是对他父亲的一个交代。虽然生母因长期愧疚而精神失常,但苟永明仍然感激她的养育之恩。他也铭记着寻亲过程中的艰辛和志愿者的帮助。
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寻亲之旅后,苟永明决定加入寻亲志愿者的行列。他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家庭实现团圆,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2024年10月,他携养父再次来到米易,开始了新的征程。
四、事件影响
苟永明的经历成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寻亲故事。这个事件不仅因为跨国亲情的因素受到关注,还涉及到文化遗产归属和拆迁款的人性化处理等议题。苟永明的经历展现了血缘与情感的复杂性以及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他的故事成为了寻亲群体的典型案例,凸显了DNA技术及志愿组织在帮助失散家庭团圆行动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