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流氓软件APP
一、常见类型与典型案例
在当今的数字化世界中,恶意软件和侵权软件层出不穷,给用户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损失。这些软件隐藏在看似正常的应用程序之中,一旦下载,就会给用户带来各种困扰。以下是几种常见类型和典型案例。
1. 恶意扣费类
这类软件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扣费操作,消耗资费,甚至屏蔽运营商反馈信息。比如“特效相机小”这款软件,会在后台发送扣费短信,同时私自下载其他软件消耗资费,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再比如“某60安全卫士”,它捆绑安装全家桶软件,如360画报,推送广告的同时占用系统资源。
2. 山寨侵权类
这类软件常常仿冒正版APP,通过名称混淆等方式诱导用户下载,形成灰色产业链牟利。比如“2345全家桶”涵盖多款软件,安装容易卸载困难,强行操作可能导致系统崩溃。这些软件不仅侵犯了正版软件的权益,也可能给用户带来损失。
3. 系统捆绑类
这类软件在安装后嵌入系统,难以卸载,且常常伴随弹窗广告。比如“鲁大师”在安装后会在系统中残留“手机模拟器”等组件,而“小鸟壁纸”则隐藏进程,无法通过常规途径卸载,同时还捆绑了其他软件。
4. 隐私窃取类
这类软件以工具为名,索取敏感权限,窃取用户的通讯录、定位等信息。比如“WiFi大师/清理大师”,这些软件可能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用户的隐私信息,给用户带来安全隐患。
二、主要危害与特征
这些恶意软件和侵权软件给用户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它们会通过自动扣费、诱导付费、流量消耗等方式侵害用户财产,造成经济损失。它们违规采集用户的通讯录、定位、支付信息等隐私信息,将这些信息输送至黑灰产业链,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它们强制安装、难以卸载,可能导致设备卡顿甚至崩溃。部分应用已被列入违法应用名单,存在法律风险。
三、治理与用户防范建议
面对这些恶意软件和侵权软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和防范。应用市场需要落实“商标与APP备案联动机制”,拦截山寨软件上架。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网络,对开发者资质、资金流向实施穿透式监管。用户需要使用正版杀毒软件进行技术防御,警惕索取敏感权限的APP。用户需要通过正规应用市场下载APP,避免第三方渠道,发现山寨或恶意软件后,立即举报并卸载。
四、动态
近期,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曝光了7款违法APP,涉及隐私窃取和资费消耗问题。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严打自媒体制造虚假信息陷阱行为。这些行动展示了国家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也提醒广大用户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