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为迟到1小时道歉
事件背景
2023年11月16日,旧金山APEC峰会期间,美国总统拜登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首脑会议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原定于下午3点30分的会议,却因拜登的迟到而让众多目光等待超过一小时。时钟滴答作响,而拜登的身影直到近5点才出现在会议现场。
迟到原因与道歉
在众人的翘首期盼中,拜登终于现身并解释道:“抱歉让大家久等,这是我的失误,刚才我在处理一通电话。”虽然话语间充满歉意,但他并未透露通话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外界的媒体与舆论纷纷猜测,或许这通电话背后隐藏着的是IPEF在贸易谈判上的波折与挫败(会议前成员国在贸易协议上未达成实质性成果)。
国际反应与争议
舆论批评:日本的《每日新闻》等媒体对拜登的迟到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此举“给美国自己泼冷水”。特别是在IPEF这一美国主导的经济联盟会议上,拜登的迟到被解读为对盟友的不尊重。
政治意图分析:有观察家指出,拜登在APEC峰会期间召开IPEF会议,似乎带有“夹带私货”的意味,试图在对华关系中强化围堵战略。迟到行为反而削弱了美国的信誉和领导力。
对比其他外交场合:值得注意的是,在与中国的领导人会晤时,拜登总是准时出席,展现出了极高的尊重。但在IPEF等多边场合的屡次迟到(如2022年G20峰会的半小时延误),被一些媒体和分析人士解读为美国特有的“特殊地位”的体现。
后续影响
IPEF谈判受挫:在会议之前,成员国因贸易规则的分歧未能达成协议。美国副贸易代表甚至坦言,2024年的大选可能进一步阻碍谈判的进程。
形象受损:此次事件引发了外界对拜登的领导力和美国外交态度的质疑。部分成员国对IPEF的实际效力产生了动摇,怀疑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承诺。
总结
拜登的这次迟到事件不仅仅是个人的习惯问题,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美国在IPEF框架下的战略困境。美国试图通过这一框架拉拢盟友制衡中国,但国内政治和外交姿态的问题却削弱了其自身的号召力与信誉。这一事件不仅是对拜登个人的挑战,也是对美国在全球舞台上角色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