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尿病常误诊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与环境变迁,城市中的儿童“小胖墩”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加之肥胖的影响,使得一些中老年疾病也开始在儿童群体中显现。其中,小儿糖尿病因其症状不够明显,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小儿糖尿病的各个方面。
目录导航:
一、小儿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二、小儿糖尿病的误诊情况
三、哪些药物治疗糖尿病效果佳
四、儿童糖尿病的成因
五、糖尿病儿童的饮食建议
一、小儿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大部分小儿糖尿病属于胰岛素依赖型,占比高达97%。这些孩子们的症状多表现为起病急、病情重,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在年龄较小的孩子中,发生率尤其高。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迟缓现象。这些孩子还常出现肝脏肿大,多为脂肪浸润。如果能得到及时而满意的治疗,部分患儿可能会进入“蜜月期”,暂时停用胰岛素。但终究多数还需要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小儿糖尿病的并发症多为肾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b细胞贮备功能低下,血浆胰岛素释放曲线低平,导致血糖波动大,对外源胰岛素依赖性强。在治疗上,需要家长的协助与参与。
二、小儿糖尿病的误诊情况:
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与成人相似,也有“三多一少”的表现。但由于很大一部分儿童的症状并不明显,给及时确诊带来了困难。很多初次发病的小孩可能是因为急性起病,如发热、呼吸困难等,常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腹痛、腹泻的孩子也可能被误诊为肠炎、急性阑尾炎等。家长在平时注意控制孩子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的一旦发现孩子进食减少、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诊,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三、哪些药物治疗糖尿病效果佳?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降糖药物是首选。如阿卡波糖、格列齐特缓释片等都是常见的降糖药物。若患者出现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达克宁等。口服药物如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四、儿童糖尿病的成因:
小儿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密切相关;而II型糖尿病则与生活方式、肥胖等因素有关。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儿童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加上缺乏运动,导致肥胖儿童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和运动情况,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与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紧密相关。对于Ⅰ型糖尿病,其背后的因素包括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以及病毒感染等。在自身因素方面,患者的血液中可能检测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抗体能够损害结构,进而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正常。遗传因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那么小儿的患病风险会相对较高。病毒感染也是Ⅰ型糖尿病发病前的一种常见触发因素。
而对于Ⅱ型糖尿病,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肥胖和生活方式也是其重要成因。特别是肥胖,当多余的脂肪集中在腹部时,更容易引发Ⅱ型糖尿病。吃高热量食物和运动量减少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对于家长们来说,遗传导致的小儿糖尿病或许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尽可能降低风险。特别是在饮食方面,对于小儿糖尿病患者,家长需要精心安排饮食,既限制糖分的摄入,又确保提供充足丰富的营养,以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需求。
对于小儿糖尿病的饮食原则,首先要限制只含有糖分的食物,如糖果和糖饮料。坚持正餐和副餐的时间表,并准确计算孩子摄入的营养量。由于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能像成人一样严格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但可以适当放宽热量尺度,主要限制的是食品种类,如甜食和脂肪过多的食物。
在食物选择上,微量元素锌和铬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因此多吃鲜酵母、蘑菇和糙米等食物对糖尿病患儿有益。烹调方式也至关重要,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等方式。
家长还需注意,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不宜多吃,如各种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等甜饮料。少吃油煎、炸以及含油脂高的食物,如猪皮、鸡皮、鸭皮等动物内脏类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也应按计划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
糖尿病患儿的饮食应随着身体变化而不断调整。家长可以定期带孩子检查身体,并与医生协商制定出适合孩子生长发育以及能控制病情的饮食计划。家长还需教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避免进食不利于健康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