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竭
中药血竭,源自棕榈科藤木植物麒麟竭的成熟果实所分泌的树脂,被中医视为具有活血止痛、散瘀生新的神奇功效。那么,关于血竭的更多知识,如它的传奇故事、药理作用、常用选方以及文献论述,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
目录
1. 血竭是什么
2. 血竭的传奇故事
3. 血竭副作用
4. 血竭的药理作用
5. 血竭的常用选方
6. 血竭方面的文献论述
一、血竭是什么
血竭,这一名称在《雷公炮炙论》中已有记载。真正的麒麟竭,其味道微咸甘,似栀子气味。其树高可达10-20米,茎部被叶鞘并遍生尖刺。果实为核果状,内含深赤色的液状树脂。这种珍贵的药材因其独特的疗效,被誉为“活血圣药”。
二、血竭的传奇故事
血竭(古称麒麟竭)的传奇故事源远流长。在古丝绸之路上,大食国的使者将麒麟竭呈献给大唐天子。据说,麒麟竭的由来与一次意外的发现有关:牧人在森林中发现牛受伤后舔食了某种树液后迅速恢复,于是人们开始研究这种树液,发现其具有神奇的疗效,称之为“麒麟竭”。
三、血竭副作用
虽然血竭具有诸多疗效,但也有一些副作用。其毒副作用较小,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高达153.75~366g/kg。但对某些个体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出现皮肤潮红、水肿等症状。在使用血竭时,仍需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
四、血竭的药理作用
血竭的药理作用广泛,其活血止痛、散瘀生新的功效为人所熟知。它还有其他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肿瘤等。这些作用为血竭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血竭的常用选方
血竭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例如,在某些治疗跌打损伤的方剂中,血竭常被用来活血化瘀、止痛。血竭还有其他的应用场景,如治疗产后瘀阻腹痛等。
六、血竭方面的文献论述
血竭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血竭,这一古老药材,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血竭的药理作用、常用选方以及相关的文献论述。
一、血竭的药理作用
1. 抗菌作用:血竭的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也有强烈的抑菌作用。
2. 抗炎作用:实验表明,血竭能明显抑制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3. 对血液流变性以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血竭可使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红细胞压积,加快红细胞电泳速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4. 其他作用:血竭还能明显增加血浆中cAMP的水平,降低血浆中cGMP的含量。
二、血竭的常用选方
1. 筋骨受伤,疼痛难忍:用麒麟血、没药等药材捣细研散,温酒调服。
2. 腹中血块:用血竭、没药等药材研末,醋糊丸服。
3. 产后败血冲心、胸满气喘:用真血竭研末,温酒调服。
4. 鼻衄:用血竭和蒲黄研末,吹入鼻孔。
5. 瘰疬、疮疥久不愈:用血竭和其他药材研细,以津唾调贴患处。
三、血竭的文献论述
1. 《唐本草》记载,血竭能治疗五脏邪气、带下、心痛、破积血等。
2. 《海药本草》描述血竭能治疗打伤折损、一切疼痛、补虚及血气搅刺、内伤血聚。
3. 《日华子本草》指出,血竭对于恶疮疥癣久不愈者有良好效果。
4. 王好古认为,血竭能补心包络、肝血不足。
5. 《纲目》记载,血竭能散滞血诸痛,治疗妇人血气,小儿瘛。
血竭作为一种传统药材,其药理作用丰富,临床应用广泛。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禁忌和注意事项,确保安全有效。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血竭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本草经疏解读》:骐骊竭,其味甘且咸,甘主滋补,咸主消散。此药散瘀血、生新血,堪称要药。对于破积血金疮,它能止痛生肌。五脏邪气,实为邪热之气,此药亦能应对。带下病起湿热伤血分,甘咸之性,能凉血去热,因此亦能治疗此病。对于心腹突发疼痛,苏恭认为此药可治;李则用它来治疗伤折打损、一切疼痛以及血气搅刺、内伤血聚之症。
而《本经逢原》中的记载更深入地探讨了骐骊竭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的效果。当与助阳药乳香、没药一同使用时,骐骊竭能调和血气,避免药物滞留壅毒之患。此药不仅专于血分治疗,更在调和气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其在治疗领域的广泛适用性。
在古医学的语境下,骐骊竭的应用广泛且深入。从解读古籍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药物性能的深刻理解以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智慧。这种传统医学的精髓,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医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