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场心脏功能发生障碍的旅程。心脏无法充分排出静脉回流的血液,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从而引发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那么,引发这场旅程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为您揭开面纱。
目录:
一、探寻心衰的根源
二、心肌病患在家遭遇心衰的应急之策
三、心衰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四、心衰的诊断之旅
五、心衰的日常防范策略
一、探寻心衰的根源
心衰的基本病因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心血管疾病,任何引起心肌损伤的原因,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都可能引发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减弱。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心脏负荷加大、药物作用、不当的活动及情绪刺激、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都可能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幕后黑手。
二、心肌病患在家遭遇心衰的应急之策
遭遇心衰,家人首先要保持冷静,稳定患者的情绪。适当服用镇静剂,减少心肌耗氧量。有条件的患者可吸氧,减少心肌氧耗,缓解心衰症状。患者宜取坐位或半坐位,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若患者为扩张型心肌病,可舌下含化心痛定,有助于减少回心血量,缓解症状。紧急处理后,应立即送医就诊,途中避免颠簸,并向医生讲述已采取的措施及服用药物,以便医生综合分析病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三、心衰的临床表现
心衰的症状表现因病程和严重程度而异。急性心衰早期可能出现疲乏、运动耐力明显降低、心率增快等征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急性肺水肿,表现为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等。心源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组织低灌注状态、血流动力学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等。慢性心衰则主要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引起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或乏力等。
四、心衰的诊断之旅
心衰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心脏的大小、听诊心脏的声音、检查肺部是否有湿音等。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以了解心脏的功能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五、心衰的日常防范策略
预防心力衰竭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情绪波动等。定期就医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疾病,有助于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心力衰竭及其检查与预防
对于出现体液潴留症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或腿部水肿,并以此为首要或惟一症状就医。运动耐量的损害是逐渐发生的,可能未引起患者注意,除非仔细询问日常生活能力变化。除了这些症状,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在检查其他疾病时,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发现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到医院进行的检查主要有:
X线检查:通过心影大小及外形可以提供心脏病的病因重要参考,同时肺淤血的有无及其程度也能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
超声心动图:此检查能更准确地提供各心腔大小变化及心瓣膜结构和功能情况,还能估计心脏功能。
放射性核素检查:通过心血池显影计算EF值,并通过记录放射活性-时间曲线计算左心室最大充盈速率,以反映心脏舒张功能。
心-肺吸氧运动试验:此试验在患者运动状态下测定耐受量,更能揭示心脏功能状态,但仅适用于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采用漂浮导管进行,直接反映左心功能,包括心脏指数(CI)及肺小动脉楔压(PCWP)等指标。
预防心力衰竭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心理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于预防和改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对事物保持乐观态度,积极治疗。
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限酒等。对于老年人心衰患者来说,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遵照医嘱服药:心衰患者需按医生要求服用强心利尿剂等药物,不可随意调整剂量或停药。
避免诱因: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波动、饮食不当等是心衰的常见诱因,应尽量避免。
认识疾病特点并采取干预措施: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管理技巧,调整生活习惯,以改善预后。通过这些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心衰的复发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