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人会引发脑中风吗
随着年纪的增长,很多人开始担心自己的血压问题。毕竟,高血压是中风的一大诱因。于是,有些血压偏低的人常常自信地宣称:“我的血压一直偏低,绝不会得脑溢血。”这种观念其实是一个误区。低血压患者同样有脑溢血的风险。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吧。
目录:
一、中老年人常见的七种低血压类型
二、低血压是否会引发脑中风?
三、低血压的人应该如何饮食?
四、中医药对低血压的辨证施治
五、低血压的发病原因
一、中老年人常见七种低血压类型
体位性低血压,也被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低血压类型之一。当老年人从平卧或坐位突然起立时,血压会急剧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神经调节功能下降,动脉硬化以及大脑供血机能减退。还有运动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继发性低血压、排尿性低血压以及餐后低血压等。
二、低血压会引发脑中风吗?
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都不利。高血压多由长期动脉硬化引起,而硬化的动脉脆性高,血管弹性下降。当人体情绪激动或高度紧张时,过高的血压最容易引起血管内壁损伤和破裂,导致出血性中风。而低血压,尤其是生理性低血压以外的情况,由于血压过低,推动血液显得无力,使脑部供血不足,轻者引起缺血、缺氧和全身疲乏无力,重者由于缓慢的血液与血管壁接触时间较长,反而容易形成小血栓。这些血栓可能堵塞血管,导致缺血性中风。低血压患者也应谨慎,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甚至晕厥时应检查血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低血压的人吃什么好?
低血压患者应注意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如果伴有贫血症状,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的作用,可常食用。对于食少纳差的患者,可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与高血压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
四、中医药对低血压的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低血压时,以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要根据不同的兼证分清病变脏腑所在。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改善低血压症状。
五、低血压的发病原因
在探讨身体的奥秘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腰膝酸软、腰痛、小便余沥的状况,这些症状大多指向肾脏的虚弱。同样,当身体出现纳差乏力、脘腹坠胀、面色萎黄等迹象时,可能出现了问题。而心悸气短、健忘多梦则常常与心脏的状况息息相关。在中医的视野里,气虚和血虚是两种常见的身体状态,它们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如气虚者可能出现气短乏力、脘腹坠胀、面色萎黄等症状,而血虚者则可能表现为心悸、健忘多梦、神疲、面色苍白等。
对于低血压的患者来说,中医药的治疗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无论是在辨证施治还是专方治疗方面,都能有效地升压和稳压。
在气血亏虚的情况下,治疗方法主要是补益气血,健运脾胃。常用的方剂是十全大补汤,其中包括黄芪、党参、茯苓等多种中草药。如果偏向脾虚气陷,可以采用补中益气汤;若出现脾阳虚衰,理中汤加首乌、当归等可以温运中阳;若出现晕厥,急需用针灸唤醒,并内服六味回阳饮以益气固脱。
对于气阴两虚的情况,治疗的核心是益气滋阴,宁心安神。生脉饮合炙甘草汤是常用的方剂。若伴随血瘀症状,如胸闷憋痛、口唇紫黯,可以加入丹参等以活血通络。
脾肾双亏时,治疗方法是健脾补肾。参黄甘杞汤是常用方剂。若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以适当加入高良姜、肉豆蔻等药物。
肝肾不足时,治疗的关键是补肾柔肝,滋阴降火。杞菊地黄丸是常用的方剂。若两胁胀满不舒,可以加入川楝子、枳壳等药物以疏肝理气。
心肾阳虚时,治疗的目标是温补心肾,振奋阳气。养心汤合肾气丸是常用方剂。若伴随夜尿多、下肢浮肿等症状,可以适当加入泽泻、车前子等药物。
至于肾精不足的情况,治疗的重点是补益肾精,充养脑髓。金匮肾气丸是常用方剂。重症时可以加入鹿角胶、龟板等药物以补髓填精。
低血压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低血压状态是生理性的,没有任何症状,长期随访也未见异常;而病理性低血压则可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症状和其他疾病。原发性低血压病没有明显原因,如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而继发性低血压病则是由于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引起的,这种低血压可能迅速发生,也可能逐渐加重。对于防治低血压,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