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砀山初一、十五不串亲习俗
在砀山,农历的初一和十五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两天,人们一般不会选择去串亲戚或者探望病人,因为这里有着深深的忌讳。
说到农历的初一,它标志着新的一月的开始。“朔”是北方的意思,主阴,因此初一也被认为是“鬼日”。尤其十月初一,更是标准的鬼节,是中国人悼念逝去亲人的日子。传说这一习俗与孟姜女有关。在甘肃西一带的《孟姜女宝卷》中,流传着孟姜女在十月初一送寒衣的故事。她为了寻找丈夫,边走边哭,竟使长城崩塌一截。人们在这一天会烧纸悼念亡者。
而正月十五,月圆之夜,虽然按常理应该是无忌无禁的,但历史资料中仍有所记载。在汉末盛行的五斗米道中,将天、地、水人格化,与月圆之期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相配,称为“三元”。其中,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的日子,称“上元”,要燃烛恭敬。正月十五也不宜串门交往。
古时的“丢百病”习俗也是在初一、十五的夜晚进行,人们将平时煎药的瓦罐及药渣偷偷倒在路口,让饿鬼乞食,顺便带走病根。
看来,初一、十五确实是鬼日,人们认为在这两天串亲或看望病人会带去阴气,令人忌讳。虽然现在人们时间观念强,看望病人多是抽空、挤时间,但这个习俗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如果误用了此日,可能会引起不满。一旦病人或其家属觉察出来,也不必尴尬,可以借“错”与“初”的谐音避过这一天。
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在自我约束后的自我解脱,虽然生理学家已经测定出日月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使心身不佳的人情绪产生波动,但这并不是因为别人的看望而加重的。这些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