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的鹰笛
鹰笛古老塔吉克与柯尔克孜的边棱气鸣乐器
鹰笛,源自塔吉克族与柯尔克孜族古老文化的边棱气鸣乐器,因采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在塔吉克语中,它被称为那依、淖尔,而在柯尔克孜语中,它被称为却奥尔。这款乐器流行于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
关于鹰笛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深刻的传说。在遥远的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过着生活,家家户户都养着猎鹰。其中有一只名叫“鹰王”的猎鹰,它的尖嘴和利爪能撕碎一只黑熊,远近的猎手都羡慕不已。一个名叫娃发的猎手,每天带着“鹰王”,但猎获的鸟兽都被奴隶主夺去。命运悲惨的娃发只能向“鹰王”倾诉自己的哀怨。
在一次倾诉中,“鹰王”鼓励娃发用它的骨头制作一支笛。娃发虽不舍得杀掉心爱的猎鹰,但在“鹰王”的鼓舞下,他抽出了翅膀上最大的一根空心骨头,钻了三个洞眼,制成了一支短笛,取名“那依”。当他吹起鹰笛,猎鹰成群而至,狠狠地惩罚了奴隶主,使得他们再也不敢欺压奴隶。从此,鹰笛在塔吉克人中盛行,并一直流传至今。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1年)出土的骨笛。据民族音乐学家周菁葆先生考证,这就是古代的鹰笛。它与现今塔吉克族的鹰笛在用料、形制和吹奏等方面都完全一致,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这个传说不仅赋予了鹰笛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塔吉克人民的智慧与勇气。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已经逐渐远离我们,但鹰笛的旋律依然悠扬,传承着古老的故事和文化。每当吹响这支笛子,仿佛就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古老与现代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