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清理小产权房
政策解读:小产权房的定位与治理路径
一、政策定位与法律定性
小产权房,一种未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批、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的违法建筑,其违法性质明确。这类房产无法办理产权登记,国家明确规定不得确权登记、不得合法流转。交易合同无效,且不受法律保护,购房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针对此类房产,国家采取“全面摸底、区别处理”的整治原则,通过拆除、没收、确权(极少数符合条件案例)以及补缴费用等方式进行处置。而在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进一步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旨在彻底切断小产权房的流通渠道。
二、清理措施与执行案例
对于小产权房的建设与销售行为,国家进行全面打击。对于顶风建设的项目,如北京2013年的83个项目,拆除了7.5万平方米建筑,并罚款2841万元。对违法主体采取行政处罚、移送司法机关等措施,北京曾对30个项目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处理8名违法当事人和31名责任人。对于存量房,要求补缴土地出让金或实施整改,但多数因土地性质问题难以转正。违法占用耕地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将被优先拆除。
三、法律后果与风险提示
购买小产权房将面临权益无保障的困境,一旦房屋被拆除,购房者无法获得补偿。房屋质量、交易安全也无法得到监管保障。阻碍执法人员执行公务将依法追究刑责,违法建设者可能面临罚款、没收财产及刑事责任。
四、未来政策趋势
未来,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市场行为。住建部的新政策将挤压小产权房的生存空间,推动住房需求回归合法产权市场。建立土地交易信息共享平台,遏制私下流转,强化属地协同治理责任。对于小产权房的问题,国家将以“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为核心,通过法律定性、分类处置、严格执法等组合措施逐步清除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在此,提醒广大购房者要保持警惕,充分了解小产权房存在的法律风险,避免参与小产权房交易,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