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乳腺炎全面认识
急性乳房炎,这是一种常见于产后哺乳妇女的化脓性感染,尤其多发于初产妇,典型发病期在产后3至4周。
病因方面,除了产后全身抵抗力的下降,乳汁淤积和细菌侵入是两大主要诱因。乳汁淤积可能是由于乳头发育不良、乳汁过多或乳管不通等原因造成的。而乳头破裂、乳晕周围皮肤糜烂以及婴儿口腔感染,都是细菌侵入的主要路径。
在症状上,初期患者会感受到乳房的肿胀与疼痛,患处出现硬块,表面皮肤红热,并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随着炎症的发展,疼痛加剧,可能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现象。患侧腋窝淋巴结肿胀并伴有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炎症部位可能形成脓肿,这些脓肿可能由单一发展而来,也可能因未及时处理而扩散形成多房性脓肿。深部脓肿可能穿透乳房,进入乳房与胸肌之间的疏松组织,形成乳房后脓肿。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乳房组织的大块坏死,甚至引发败血症。
检查手段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和B超。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一般会升高,而B超在早期可能无明显变化,但在后期可以观察到脓腔的形成。
治疗方法分为两种情况:在急性乳房炎未形成脓肿期,需要采取措施促使乳汁通畅排出,如暂停患侧乳房哺乳并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同时进行局部理疗、热敷,以及局部封闭治疗。同时要进行全身抗感染,使用抗生素如头孢霉素类、氧氟沙星和甲哨唑等。中医药治疗则以舒肝清热、化滞通乳为主。一旦急性乳房炎进入脓肿形成期,主要治疗原则为及时切开引流、排出积脓,同时注重防治乳汁淤积,保持乳头清洁并避免乳头损伤。注意婴儿的口腔卫生并及时治疗其口腔炎症也是关键。养成定时哺乳的良好习惯,每次哺乳后应清洗乳头,对于乳头内陷的情况要及时矫正。
急性乳房炎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正确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