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病机?(痛经病机中医)
实证病机(痛因之不通)
自古以来,中医学揭示了多种病因理论。对于实证的痛点,其核心机制可归纳为“不通则痛”。详细说来:
一、气滞血瘀证机解读:当情志不畅时,肝气便会郁结,气滞则血凝,血行不畅。经血滞留在胞宫之中,形成疼痛。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体验,如长时间的情绪压抑后,往往会感到身体某部位的不适。
二、寒湿凝滞证机解读:寒湿侵入胞宫,血液因寒而凝固,导致行经时气血流通受阻。寒性收引,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疼痛。这种痛常常伴随着一种寒冷感,得温则舒。
三、湿热瘀阻证机解读:湿热与血液结合,形成瘀血,阻滞胞宫的气血运行。这种痛往往伴随着一种热感,且可能伴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对于虚证,“不荣则痛”是其核心机制。具体表现为:
一、气血虚弱证机解读: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当气血不足时,胞脉失去滋养,导致疼痛。这种痛常常伴随着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二、肝肾亏虚证机解读:由于多次生产或劳累过度等原因,肝肾受损,冲任精血不足。肝肾与冲任脉密切相关,其亏损会导致胞宫失养,引发疼痛。
三、肾气亏损证机解读:无论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养,肾气的亏损都会导致机体功能下降,胞宫失去足够的滋养,从而产生疼痛。
现代研究进一步补充了这些传统理论:
“不通则痛”与现代医学中的前列腺素分泌异常有关。
“不荣则痛”与子宫缺血缺氧现象紧密相关。
病位主要集中在冲任脉与胞宫,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三脏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气血的流通与滋养。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能遇到各种典型证型的患者,如气血两虚兼血瘀的患者表现为经色暗且伴有血块,同时出现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等症状;肝郁化火兼阴虚的患者则表现为乳房及胁肋部位的胀痛,常常烦躁易怒,舌红少苔;冲任虚寒兼血瘀的患者感到小腹冷痛,得热则痛减,经色黯黑等。这些典型症状为中医诊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