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上班摸鱼天经地义
青年作家蒋方舟最近对押井守的《我每天只工作三小时》进行了深刻解读,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观点:适度的上班摸鱼行为并非懒惰的表现,而是对身心健康的必要调节。这一观点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并与巴黎大脑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在这里,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一观点的核心内容。
一、科学依据
蒋方舟的观点得到了科学研究的支持。据巴黎大脑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外侧前额叶皮层(IPFC)在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谷氨酸堆积,这就像是我们的大脑“疲劳”了。短暂的休息或放松,比如上班时的摸鱼行为,能够帮助大脑恢复活力,降低认知疲劳。研究还指出,通过一些低成本的活动,如喝咖啡、听音乐等,可以缓解谷氨酸的堆积,提高我们后续的工作效率。
二、现实意义
蒋方舟将摸鱼行为比作学生的课间休息,强调了职场人也需要合理的调节和休息,以避免过度压力导致的身心崩溃。她认为,追求个人价值和身心健康比盲目的加班更为重要。这一观点可以被看作是对当前过度工作文化的一种温和反抗,提醒人们要重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三、争议与边界
尽管蒋方舟的观点引发了很多讨论,但大部分讨论都倾向于将“摸鱼”重新定义为一种科学的用脑策略,而非消极怠工。一些人支持这一观点,认为适度的摸鱼行为对于激发灵感和创新思维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体制内工作或从事创意性工作的人。也有一些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摸鱼应该以完成任务为前提,并且对于一些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如流水线工人等,可能并没有条件进行摸鱼。
蒋方舟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上班时的摸鱼行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工作效率,还要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适度的摸鱼行为或许正是我们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平衡木。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