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饮食?
心血管疾病与饮食息息相关。为了掌控病情,我们必须从日常的餐桌开始着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防治目标在于控制总热量、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从而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那么,如何安排心血管患者的饮食呢?
首要原则是食物多样化。我们的餐桌应呈现五彩斑斓的食物,粗细搭配,平衡膳食,确保营养均衡。五大类食物中,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和坚果、蔬菜水果和菌藻类以及纯能量食物都应适量摄入。尤其要多吃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它们富含纤维和营养素,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至关重要。动物油脂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会加剧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较之下,植物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则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我们应选择植物油,避免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
高盐饮食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过量摄入食盐易导致血压升高。研究显示,吃盐较多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远高于低盐地区。为了健康,我们应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一般2-3克即可满足生理需求。
增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也是必要的。维生素E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细胞膜不受过氧化损伤,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粗粮、蔬菜、瓜果类食物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果胶,能降低血脂,对冠心病患者尤为适宜。
热能的平衡也至关重要。美国人的膳食中,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提供的热能占比分别为40%、42%、12%。而我国人民的膳食构成中这三者的比例更为合理,为60%~70%、16%~20%、10%~14%。从预防冠心病的角度看,这种膳食结构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遵循以上饮食原则,我们不仅能保持健康,还能在品味美食的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让我们从餐桌开始,为自己的健康把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