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病中医编码 痛经的常见中医分型
中医对痛经的诊疗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刻见解,将其编码为A09.02.02.08(原发性痛经)以便更系统化的管理。在中医的辨证分型中,我们常见以下分型及其特点:
一、常见中医分型
我们深入气滞血瘀型痛经。当经期临近或期间,许多女性可能会经历小腹胀痛,这种疼痛拒绝按压,同时经血色暗并伴随血块。乳房也可能出现胀痛,舌头呈现紫暗或有瘀点。这些症状表明需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和膈下逐瘀汤是常用的方剂。
接下来是寒凝血瘀型,小腹的冷痛是其主要症状,得热后疼痛减轻。经血呈现暗紫色并夹带着血块,同时可能出现畏寒和肢冷。舌苔白腻也是此类型的一个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常用的方剂有温经汤和少腹逐瘀汤。
湿热瘀阻型则表现为小腹的灼痛,经血粘稠并有块状,带下物黄臭,舌红苔黄腻。此时需清热利湿、化瘀止痛,常用方剂如清热调血汤和龙胆泻肝汤。
对于气血虚弱型,经后的隐痛喜按,经血量少且颜色淡是主要特点。同时可能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舌淡薄。这种情况需益气养血,常用方剂有八珍汤和归脾汤。
肝肾亏虚型的痛经表现为经后小腹持续的绵绵作痛,伴随着腰膝酸软和月经量少色淡。常用方剂为调肝汤和左归丸。
二、其他分型补充
除了上述常见的分型外,还有寒湿凝滞型和阳虚内寒型。寒湿凝滞型表现为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白色块状物,舌边紫黯。阳虚内寒型则与寒凝血瘀型相似,但更强调阳虚体质的特点。
三、注意事项
在诊断过程中,舌脉的综合辨证非常重要。例如,舌紫暗通常提示血瘀,而舌淡白则多属虚证。对于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结合西医诊断,其编码为N80.901/N80.003。强烈建议这些分型和治疗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以确保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