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诊治痛经方法
中医***痛经之病因机理
在中医的观念中,痛经的源头与女性的冲任、子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紧密相连。其内在机理可归结为两大方面:虚证与实证。
一、虚证:痛之因,在于不荣。这主要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所致。当女性气血不足,或是脾胃功能不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滞而不畅。肝肾脏腑功能亏损引发的精亏血少,也会使冲任二脉失于濡养,造成痛经。对此,调理之法在于平时的补益,需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二、实证:痛之感,源于不通。当气血运行受阻,便会引发痛经。其中,肝气不舒、气滞血淤是常见原因,经血滞于子宫而无法畅通。感受寒邪、过量摄入寒凉生冷食物,也会使血液凝滞。若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相互搏结,同样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针对此类情况,治疗宜在月经前3至5天进行,通过祛淤止痛、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在治疗上,中医讲究标本兼治。痛经时,需急治其标,以止痛为主;痛止之后,则治其本,从根本上调理身体。例如,由慢性盆腔炎引发的痛经,治愈盆腔炎后,痛经自然会有所改善。
除了医学治疗,食疗也是缓解痛经的有效途径。针对不同类型的痛经,中医推荐了以下几种食疗方案:
1. 气血虚弱型:羊肉炖当归黄芪,通过食肉喝汤来滋补身体。
2. 肝肾亏损型:川芎丹参煲鸡蛋,通过药材与鸡蛋的煮制,达到滋补肝肾的效果。
3. 气滞血淤型:益母草煮鸡蛋,通过此方案行气活血。
4. 寒凝血淤型:生姜红糖茶,暖宫散寒,缓解疼痛。
5. 湿热蕴热型:丝瓜红糖汤,利尿清热,缓解湿热症状。
遵循这些食疗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痛经带来的不适。对于痛经问题,最好还是寻求中医的辨证论治,以达到根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