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手足口病呢
每年春夏之交,手足口病高发,由于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因此家长需高度警惕。本文将指导您如何尽早识别手足口病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目录导航
手足口病饮食调养
如何准确识别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药物治疗
手足口病无后遗症
手足口病护理要点
一、手足口病饮食调养
面对手足口病,正确的饮食是帮助身体恢复的关键。在病初阶段,患儿可能会出现嘴疼、畏食的情况,此时应以流质食物为主,如牛奶、豆浆、蛋花汤等,少食多餐。随着病情好转,可以逐渐过渡到泥糊状食物,如牛奶香蕉糊。恢复期时,要多餐且营养要高,如加入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的鸡蛋羹。要避免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还有一些食疗方如红萝卜白茅根煎水、灯芯草煲汤、荷叶粥等可供选用。
二、如何准确识别手足口病
识别手足口病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关键。首先可以通过测体温来初步判断,手足口病通常会导致急性起病并伴随发热,超过37.5℃即为可疑。其次要仔细观察全身皮肤,特别是手掌、足底及臀部肛门周围。手、足皮疹是手足口病的重要特征。要注意皮疹的特征,如不像蚊虫咬、药物疹、口唇牙龈疱疹或水痘。观察口腔情况也是识别手足口病的重要环节。如果发现局部充血或有疱疹,应及时就医。一些重症手足口病的症状如持续高烧、呼吸急促等也需要家长高度警惕。
三、手足口病药物治疗
虽然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加速手足口病的痊愈过程,但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儿的不适。凤尾草等草药可在医生建议下试用。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给患儿用药,切勿自行用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四、手足口病不会留下后遗症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痊愈后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对于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应及时送往指定医院接受重点救治。
五、患上手足口病后要注意哪些事项
凤尾草,又名井边茜、小凤尾,属于凤尾蕨属植物剑叶凤尾蕨。其全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可治疗肠炎、发热、疔疮等疾病。对于肠病毒,它更是有着出色的抑制作用。使用时,只需取鲜品12两,煎水一小杯,调入少许蜂蜜后内服。余下的药液,待冷却后可用于浴洗水泡及出疹区域。
在中医的辨证施治中,手足口病的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剂。对于急性期,如低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等症状,可使用“银翘散”。若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则选用“清瘟败毒饮”。若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采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在康复期,针对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中加入生地黄、芦根以养阴生津、清热润咽。若口腔出现疱疹,可使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中的一种,涂搽患处。手足疱疹严重者,可选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中的一种,以麻油调敷。
关于手足口病,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患儿在约十天左右便能康复,并不会留下后遗症。值得注意的是,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能通过粪便排出病毒。极少数病例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理损害,如心肌炎、脑炎等。
对于手足口病的护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消毒隔离。一旦确诊,宝宝应立即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通常需要隔离两周。宝宝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以使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或者对于不宜浸泡的物品可以选择日光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减少人员进出,严禁吸烟,以避免空气污浊和继发感染。
在饮食方面,夏季发病的宝宝容易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一周,期间多喝温开水。由于发热和口腔疱疹可能会影响宝宝的食欲,因此应提供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还要注重宝宝的口腔护理。口腔疼痛可能会导致宝宝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因此需要保持口腔清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为了减轻疼痛并促进糜烂愈合,还可以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者涂鱼肝油,同时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患上手足口病后,除了及时就医治疗,合理的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保持空气流通、饮食营养补充、口腔护理以及皮疹护理等方面。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宝宝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