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冲突始末
一、历史背景与起因
民族与历史纠葛
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其中基辅罗斯的继承权问题以及苏联时期的政策,如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成为两国间长期对立的。乌克兰独立后推行的“去俄罗斯化”政策,无疑加剧了东西部的分裂。东乌克兰的俄罗斯族群体要求保留俄语地位,与亲西方的矛盾逐渐激化。
直接原因
2013年,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签署欧盟关税协议,这一举动激发了“欧洲广场革命”,亲西方势力随之上台。而到了2014年3月,俄罗斯直接吞并克里米亚,使得乌东顿巴斯地区(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的亲俄武装与乌克兰军队爆发冲突,局势一度十分紧张。
二、冲突阶段与关键事件
2014-2015年:乌东武装冲突与《明斯克协议》
2014年4月,顿巴斯民间武装宣布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与乌克兰军队之间的激战不断。为了寻求和平解决,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欧安组织达成了《明斯克协议》。该协议要求停火,并赋予乌东地区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协议并未得到有效执行,零星交火持续不断。
2022年:冲突全面升级
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承认了乌东两地区的独立地位。并于24日以“去化”“去军事化”为由,发起了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俄军从多个方向进攻乌克兰,引发了全球关注。
初期的俄军推进并不顺利,遭到了乌克兰军队的顽强抵抗。而在2022年9月,乌军成功在哈尔科夫发动反攻,使得战局一度出现转折。随后,俄罗斯推动了乌东四地的“入俄公投”,使得战局陷入了僵持状态。
2023-2025年:消耗战与僵局
到了2023年6月,乌军的反攻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而俄军则转向进攻阿夫杰耶夫卡等战略要地。到了2024年2月,俄军完全控制了阿夫杰耶夫卡。截至2025年2月,这场冲突已经持续了近三年,造成了超过50万人死亡,千万人流离失所。美国和俄罗斯于2025年2月18日启动谈判,但战事仍在进行。
三、国际影响与后果
经济与人道危机
俄罗斯的经济在遭到西方制裁后逐渐展现出韧性,而乌克兰的经济则严重依赖外部援助。这场冲突对全球粮食和能源供应链造成了冲击,加剧了全球的贫困和生态问题。
地缘政治博弈
北约的东扩被俄罗斯视为安全威胁。与此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军事援助乌克兰,加深了在这一地区的介入。这场冲突已经演变为一场复杂的代理人战争,涉及到多方利益和地缘政治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