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动起来了
《清明上河图》的数字化之旅:从静态古画到沉浸式展览
近日,《清明上河图》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动态化”,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转化为震撼的沉浸式展览。融合了声光电技术与全息投影,这一创新展现形式带我们重温北宋汴京的繁华风貌。让我们一同这一项目的进展与技术亮点。
创作团队结合史学研究成果,对画中的人物服饰、建筑风格等细节进行数字化复原。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起来。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使得画中的人物、牲畜、船只等以动态形式呈现,驼队行进、汴河水流等场景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千年前的繁华汴京。
这一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在展览中通常将原图放大数百倍。在南宁、沈阳等地的展览版本中,长达128米或100米,高度超过6米,视觉效果极为震撼。更令人惊喜的是,画面分为“白天”和“黑夜”两种模式,通过光影变化展现昼夜交替的市井生活。画中的人物、船只等元素均被赋予动态效果,使得展览更加丰富多彩。
展览还设置了宋代生活场景体验区,展示服饰、发簪等文创产品,让观众在欣赏古画的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的生活文化。这一创新举措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感,使得展览更加生动有趣。
该动态作品最早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成为“镇馆之宝”。此后,它陆续在国内多个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新加坡等地巡展,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作为“宋文化”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外国网红参与沉浸式互动,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如今,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已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与多地巡展,千年古画的细节与历史场景得以“触手可及”,让观众在欣赏美轮美奂的展览的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