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识绒毛膜癌
在胎盘外层的绒毛膜上皮细胞,即滋养叶细胞,存在着两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绒毛膜癌和恶性葡萄胎。尽管它们在生物学特性上有所差异,但一般认为它们可能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其中,绒毛膜癌的恶性程度尤为显著。统计数据显示,约有一半的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患者在发病前曾经历过葡萄胎,而流产和正常妊娠后也有可能发病。值得注意的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以大米和蔬菜为主食的国家中,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的发病率较高。在欧美国家,葡萄胎较为罕见,大约每2000次妊娠中有1次;而在东南亚国家,包括中国,其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及沿海地区,每1231次妊娠中有1次,即0.81%。
以往,这种疾病的死亡率极高,但随着化学疗法的开展,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的死亡率已大幅下降至20%以下。对于这一疾病,我们的祖先在古老的医学典籍中已有记载。《黄帝内经》中描述的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有异曲同工之处。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也谈及此病,并开创了活血祛瘀的治疗方法。随着医疗实践的积累,中医还发掘出了单验方等疗法,这些在改善病情、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中医的视野里,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水泡状鬼胎”、“奇胎”、“怪胎”等。同样,蒙医学称之为“水泡痞”。这些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现代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展示了中医在治疗妇科肿瘤领域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
面对这一恶性疾病,我们不仅需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治疗,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层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关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绒毛膜癌及恶性葡萄胎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