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针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建议课时: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如“负”“徒”“引”“以”“之”“指示”“亲戚”等。
辨析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并学会翻译。
梳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事件的叙事逻辑,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与矛盾冲突,欣赏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翻译文段,强化文言文阅读能力。
结合细节描写,赏析人物性格塑造手法,学习如何通过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特质。
3. 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顾全大局的精神,理解廉颇的坦率磊落。
学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文言词类活用,如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等。
通过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如“渑池之会”中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的情节。
难点:
特殊句式的判断与翻译,如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对比分析蔺、廉的性格差异,理解《史记》“以事写人”的史传文学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背景导入与初读感知
1. 从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切入,引入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组疏通文章前两部分,感受廉颇、蔺相如的初始地位差异。
3. 预习“完璧归赵”部分,标注疑难词句,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精读“完璧归赵”
1. 情节梳理:学生复述事件脉络,提炼关键冲突。
2. 语言赏析:聚焦蔺相如的对话,分析其胆识与谋略。
3. 语法练习:翻译句子,辨析被动词的用法。
第三课时:“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1. 小组讨论:对比秦王与赵王在渑池之会中的表现,讨论廉颇的心理转变。
2. 德育渗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大局观在团队协作中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总结与拓展
1. 人物评价:学生撰写短评,对比蔺、廉性格,教师点评。
2. 文学手法:总结《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如细节描写和矛盾冲突。
3. 巩固练习:完成词类活用练习题。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巩固:整理文中古今异义词并造句。
2. 拓展思考:以“蔺相如是否应冒险赴秦”为辩题,撰写观点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资源
1. 板书设计:以三事件为线索,突出人物性格关键词。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影视片段增强情境代入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难度,采用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增强互动性。